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盐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盐源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4- 01- 23 08: 46浏览次数:

盐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盐源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盐府办函〔2023〕99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经十五届县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盐源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盐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28日


盐源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着眼盐源县防震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全县防震减灾综合问题,努力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全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大力推进新时代四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参照《凉山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规划。

规划执行期为2021年至2025年。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盐源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案,是各级政府履行防震减灾职能,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科学高效开展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有效防范与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安排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建设及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县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初步构建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的防震减灾现代化事业发展框架,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1.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结合四川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全县内已建成17个预警测震台站、2个动物观测点、1个二氧化碳观测点、1个温泉台站、8个宏观异常监测点、地下水位观测点、8个强震动台站等37个台站的管理,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3级,其他地区基本达到1.5级。全县中小学安装地震预警系统86套覆盖率达100% ,乡镇安装预警系统7套,具备全县信息发布能力,大震首报预警时间为15秒。地震观测数据更加丰富、汇集与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县稳步推进活动断层普查工作,为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着力提升城乡地震安全韧性,在县乡两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防震减灾要求,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加强。严格按照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在全县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工程中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实施城镇危房鉴定和农村土坯房改造等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治理工程。全县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

3.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与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配合开展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县应急委员会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以及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一步健全,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应对方案”为构架的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多层次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与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实现常态化。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全县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乡镇建立民兵应急分队,县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社会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大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日益完善,救灾能力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救援转变、区域救援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

4.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全县防震减灾形势,研究部署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及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坚持对全县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已经转化为我县的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我县取得成效和进步的同时,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地震基本业务能力仍显不足。地球物理监测台网布局不尽合理、台站观测设备老化、仪器管理保障力度不够、观测环境干扰因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增加,地震台站信息化和运维智能化程度不高。二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薄弱,地震活断层探测等成果应用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整体格局尚未形成,风险水平不清、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地震公共安全服务与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仍存在差距。防震减灾法治化水平与防震减灾基层治理能力与社会需求尚存差距,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急需提升,应急停机坪、疏散场地标准化程度不够。四是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滞后。全县地震核心基础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匮乏,高质量科研产出不足,技术型、知识型和复合型高端人才短缺,基础科学科技创新与应用成果转化能力尚需提升。上述短板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加大力度认真弥补。

(二)面临形势

我县地处盐源弧形构造带,该构造带从盐源县西部,经过盐源盆地南一直延伸到盐源东部,控制了盐源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沉积,且自新第三纪以来,直到现在都处于地震活动带。盐源弧形构造带具备发生6-7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高的潜在地震灾害风险。“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对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大安全”理念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闭环管控,在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安全格局中全新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新定位,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地震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地震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2.“大应急”体系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担当。随着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的顺利完成,“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重构式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启动。“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格局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主动融入和全面服务应急管理体系。

3.“大发展”背景对防震减灾服务提出新要求。我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开启现代化盐源建设新征程,对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等新发展行动的实施推进,呼唤更加安全可靠、人本实用的防震减灾服务新形态、产品新模式,地震监测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和应急响应保障等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安全感和获得感需要。

4.“大数据”时代对防震减灾转型提出新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社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据资源正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全面加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把握数字化改革脉搏,通过数字赋能和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开辟新方向,加速推进防震减灾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和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安全发展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州委八届历次全会和州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大力推进新时代盐源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以建立高效科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凉山的重大胜利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位置。

2.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理念,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3.坚持协同联动,共治共享。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防震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同配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一盘棋”。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着力破除制约新时期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动力,持续推动事业发展。

5.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治理。坚持法治思维、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防震减灾责任和义务。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持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和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基本业务效能大幅提升,精密智控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基本建立。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整体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明显减轻。

1.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基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县防震减灾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基本建成防震减灾数字化运行体系,防震减灾数字化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整体智治水平大幅提升。

2.地震基本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构建覆盖全县重点断裂构造和大型工程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立体地震监测台网和地球物理观测站网。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烈度速报、预警、地震动参数等各类监测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地震业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风险防治体系更加完善。全县地震灾害风险基本查清,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隐患监测及风险防治的全流程地震灾害空间治理体系全面建成,精密智控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初步建立。

4.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数智化水平和社会参与度大幅提升,全链条地震公共服务产品实现高效生成、精准推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不断完备,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数智化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1.加强监测管理。建设(升级)地震观测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监测站网运行情况、数据质量、传输网络和运行系统一体化监控、跟踪和运维。结合四川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站网运行维护效率。推进观测数据的共享与融合,更新、升级老旧仪器设备,加强对监测台站运维费用的投入,保障正常运转经费,提升县内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2.提升预报能力。健全大震短临预报体系,强化震情监视跟踪,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加强前兆异常核实和分析应用,提升地震预报风险决策能力。充分应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研究成果,推动地震数值预测等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新时代群测群防模式,指导地方健全地震预报责任体系,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大震预报。

3.完善预警服务。深化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成果运用,扩大预警终端普及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共建预警“一张网”,构建稳定高效的烈度速报与预警业务运行系统,强化预警信息服务,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拓展应用领域,规范预警信息社会服务行为,实现重点地区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二)构建全流程震灾风险防治体系

1.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继续实施并完成盐源县活动断裂1:5万填图、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工作。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作,通过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摸清全县地震灾害底数,建立县级地震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

2.构建震灾风险防治体系。整合各类地震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和地震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全面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成果应用,为震前风险防范、震后快速响应提供全过程一体化综合技术支撑与服务。在县内主要断裂带沿线和地震高烈度区,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推广减隔震技术。

3.聚焦服务重大发展战略。聚焦现代化盐源建设中的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城镇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面设防,乡村自建农房落实抗震措施。对县境内各类开发区、新区和政府确定的其它特定区以及断层附近城区开展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设防参数,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建设主动避让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地震安全服务。

(三)完善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

1.完善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推进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建设,强化地震应急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救援大队、社会应急力量等救援力量的培训,提高全县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预案数字化建设,实现应急预案电子化全覆盖。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方法和标准,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应急预案实操性。

2.提升地震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统一的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技术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发挥应急视频汇聚平台作用,强化灾情获取能力,提高灾情快速评估的准确性。加强地震现场余震监测、震情趋势研判与次生灾害分析,为地震紧急救援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现场烈度调查与灾害评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地震烈度评定和损失评估等现场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健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应急停机坪、疏散避难场地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完善地震应急物资目录,加强地震现场流动监测、现场通信、灾害评估等设备、现场工作队员个人装备以及相关物资保障,强化重点地区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四)构建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分级分类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盐源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建设集约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以地震监测、震害风险防范、地震应急演练指导和地震科普宣传等为主构建常态减灾服务体系。以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灾情速报、震后趋势判定、地震应急处置、应急科普等为主构建非常态救灾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震监测数据服务、地震信息服务、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地震科普宣传等领域。

2.提升民众防震减灾素质。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体系化研究和产出能力,建设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推动开放式防灾科普产品创作。实施“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数字防灾减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上应急科普平台等提升宣传覆盖面。加强安全教育场馆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覆盖和辐射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所(馆)、应急(安全)体验馆和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网格员作用,推动应急管理网格员承担防震减灾助理员职能,加大应急管理网格员和志愿者培训指导和服务范围。

(五)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

1.完善整体协同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运行规则和工作制度,强化政府领导责任,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与属地地震灾害风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完善区域、部门合作机制,深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全面实施防震减灾权责清单,落实各部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责任。夯实防震减灾基层基础,推进地震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依法落实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责任,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推动防震减灾融入综合减灾社区、未来社区建设,建立防灾安全新场景,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基层社区参与机制。

2.强化完备高效的法治保障。健全防震减灾法制支撑,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出台地震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深入推进防震减灾依法行政,推动防震减灾执法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落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信用监管体系,全面实施防震减灾“互联网+监管”,实现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

3.建立系统有力的标准支撑。制定地震监测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抗震规划设计、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地方标准。建立健全科技与标准互动发展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标准的转化,加强标准实施跟踪评估,强化标准的质量控制,强化标准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中的应用。

四、重点工程

(一)盐源县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新一代国家地震监测站网规划,结合四川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对于县内重大断裂,建设深井观测台站和多测项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台站,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对于县内重点监视防御区,加大预警终端普及力度,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建设(升级)地震观测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监测站网运行情况、数据质量、传输网络和运行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化、一体化监控、跟踪和运维。基本实现盐源县地震监测站网地震观测业务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服务智能化和公共服务精准化。


专栏1  盐源县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提高重点监测区域地震监测、预测能力。优化地球物理观测站点布局,对于盐源断裂带、丽江-小金断裂带等重大断裂,建设多测项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台站,加强前兆异常核实和处理分析能力。尤其对于盐源断裂等重点监测断裂,加强深井监测,在已建深井台站的基础上沿断裂带向南北拓展,结合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站点,形成对重点断裂的全方位整体把控。

2.提高重点监视防御区预警能力。结合四川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对于内各政府机关、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学校、医院等重点监视防御区,加大预警终端的普及力度,加强信息发送、传播效率,提高预警能力。

3.提升监测台站运维保障能力和信息化程度对于内运维管理的监测台站加大运维保障投入,对于二氧化碳、温泉、电磁等地球物理台站的老旧仪器设备和数据传输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台站观测的准确性和信息化程度。

4.建设(升级)地震观测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内各类监测台站的基础信息和观测数据,建设集观测数据传输、存储、处理和信息展示、发布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监测站网运行情况、数据质量、传输网络和运行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化、一体化监控、跟踪和运维。强化保密机制,加强与国家、省级和地方单位、公司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盐源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结合四川活动断层普查、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的实施,继续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及评估,查找地震灾害危险源、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基础信息,编制多尺度、高精度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风险防治区划图,有针对性地提出多层级、高水准、可落地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为全面开启现代化凉山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专栏2  盐源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1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开展盐源城市的活动断层精细化探测,确定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规模、最新活动年代、运动学特征和深部构造特征,评价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并依此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15万活断层填图盐源断裂进行15万条带状地质填图,鉴别出活动断层或活动断层段落,查明活动段长度与宽度、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编制活动断层说明书,对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参数、古地震和地震危险性进行详细论述,从而为防震减灾、国土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3.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详查在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第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结合盐源实际,重点在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区、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详查与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详查,推进乡镇地震灾害风险详查,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有针对性给出分级分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对策和措施,为地方政府提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地震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活动断层普查成果、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结果、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成果、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等关键数据,基于大数据实现多尺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产出各级各类针对性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产品,为全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精准防治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5重点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盐源县境内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包括断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动参数评价和地震地质灾害初步评价等内容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从而为国土综合规划利用、城乡规划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项目选址提供重要参考。

6.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对房屋设施抗震性能进行鉴定,对抗震性能较弱及具有安全隐患的住房、学校、医院、隧桥、电站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实施抗震加固,全面提升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大幅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利用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危桥加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等专项资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建立房屋设施加固长效机制。

(三)盐源县地震应急响应与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县乡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技术平台,强化灾情获取能力,提高灾情快速评估的准确性。实施应急停机坪、疏散避难场地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从而提升全县地震应急响应与保障能力,有效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专栏3  盐源县地震应急响应与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衔接省级地震和县级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整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成果,建设盐源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基于场景分析及重点区域灾害情景构建,建设智能化地震应急响应综合服务平台,包括地震应急响应、灾情快速评估、地震应急辅助决策、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成图、自动触发与灾情发送等子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发挥应急视频汇聚平台作用,强化灾情获取能力,提高灾情快速评估的准确性。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键快速响应,实现应急全流程的情景化、可视化呈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地震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撑。

2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停机坪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对盐源县内已有的学校、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场馆所进行评估,并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201725号),在境内地震高烈度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规模和配套设施满足规范要求。考虑到盐源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在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条件下,道路交通极易中断的实际情况,实施应急停机坪标准化建设。

3.防震减灾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防震减灾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中心场所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以、县(市)和台站为框架的全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强化县之间以及县县之间信息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和建立信息节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公众服务提供信息支撑。(3)配备必要地震流动观测和现场评估、考察工作设施设备,提升全地震应急响应和保障能力。

4、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库房建设。实施级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库房升级工程,在缺少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库房的乡镇、学校、医院,建设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库房。

(四)盐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及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充分挖掘盐源县独特的历史地震遗产,打造独具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静态图像和远程控制事情点播系统、3D打印等高新技术,通过科普动漫、场景还原、互动游戏、全息互动投影、数字沙盘等形式多媒体数字展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依托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基地,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求,强化实战化训练、立体化投送水平,实施装备标准化、仓储模块化配置,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单兵和协同救援能力,提升社会救援力量救援能力,从而提高全县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4  盐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及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1盐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建设具有盐源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创作一批适应盐源地区需求的科普宣传课件、科普宣传视频和科普宣传海报,整合一批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开发一批科普文创产品,建设一个科普宣传管理平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静态图像和远程控制事情点播系统、3D打印等高新技术,通过科普动漫、场景还原、互动游戏、全息互动投影、数字沙盘等形式多媒体数字展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

2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考虑盐源县地震危险性高,地震地质灾害风险高,承灾体脆弱性高,且人口密集,地震灾害风险复杂严峻的区域特征,依托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基地,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求,强化实战化训练、立体化投送水平,实施装备标准化、仓储模块化配置,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单兵和协同救援能力,提升社会救援力量救援能力,从而提高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安排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高度重视和统筹考虑防震减灾要求,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推动规划任务和项目落地。各地应结合实际组织编制防震减灾专项实施规划或将防震减灾重点任务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规划,分解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切实组织落实好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审批、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

(二)完善协同保障。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从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战略高度,谋划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各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强化防震减灾监督管理协同机制。加强部门与地方的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市场在防震减灾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防震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三)加大资金投入。依照相关规定,将防震减灾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落实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防震减灾项目用地保障,对纳入规划的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给予用地优先保障。

(四)建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完善评估过程。鼓励更多政策评估资源的加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务督查内容,抓好重大项目督查督办,加强动态监管和广泛宣传,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和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有针对性地做好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考评,及时对规划范围、任务目标、重点工程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规划推进科学有序。

盐源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项目进度安排说明

国家、省投入

州投入

县自筹

合计

总计

5



200

409

657

1066

1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建成27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形成点面结合的国家、省、市县的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

200

54

27

281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其中,省投入200万元;州级每年每台点维运费投入2万元,县每年每台点自筹1 万元。

2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水库地震监测体系建设

以大中型水库区域为重点,建立地震监测体系。


22

30

52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22万元,县每年自筹6万元。

地震监测前兆台网建设

建成5个地震前兆台,建成5个宏观观测台。


50

100

150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50万元,县每年自筹20万元。

3

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强化工程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立示范点1 个。


20

10

30

2021年实施,每个示范点州投入20万元,县自筹10万元。

大力推广防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建立示范点4个。


40

40

80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每个示范点州投入10万元,县自筹10万元。

新增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


20

10

30

2021年——2025年分年度实施,每个示范点州投入10万元,县自筹5万元。

应急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路线线指示标示牌)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新增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或直升机停机坪5个。


100

50

150

2021年——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100万元,县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项目进度安排说明

国家、省投入

州投入

县自筹

合计

总计

5



200

409

657

1061

4

防震减灾保障建设工程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保障

建立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平台,增加宣传教育设备器材,编印防震减灾科普及法制宣传资料。


18

50

68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18万元,县每年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防震减灾业务培训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10期专题讨论或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级以上高端专业培训10期,开展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专题培训5期。


18

25

43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18万元,县每年自筹25万元,每年5万元。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为专业救援队伍配置小型、轻便、机动性能强的救援和保障装备,配备必要的装备及设施;为现场工作队配备地震现场工作专用设备


18

50

68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18万元,县每年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和演练,每年开展3次应急救援技能培训。


25

25

50

2021——2025年分年度实施,州投入25万元,县每年自筹25万元,每年5万元。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项目进度安排说明

国家、省投入

州投入

县自筹

合计

总计

5



200

409

657

1061

5

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工程

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建设

整合网络、整合资源,配备卫星电话、无线电话等州县市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建立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效能;建立省、州、县“三级合一”地震灾情速报及地震应急群呼系统。


9

50

59

2021年——2025年建设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州投入9万元,县每年自筹10 万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